
荊宇鵬 (右一)、聶欣欣 (右二) 與阿里木教授討論節水方案
合閘,設備運轉正常。抽水,田間滴頭均勻出水。加壓,噴頭噴灑出漂亮的水線。終于,無漏水、無返工的水肥一體灌溉系統歷經三年,在烏茲別克斯坦落地,中烏節水農業海外示范園項目建設也終于交出了一份成功的答卷。
中烏節水農業海外示范園項目為我校與塔什干灌溉與農業機械化工程大學于2019年計劃開展的政府間合作項目,能夠實現灌溉和施肥的信息化、精準化和自動化,真正實現現代農業的遠程管理。
受疫情影響,項目一再擱置。為盡快推動項目落地,主持人、我校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院朱德蘭教授委派其團隊的兩名研究生赴烏。
今年4月,2020級土木水利專業碩士研究生荊宇鵬、聶欣欣,經過7個小時飛行,抵達烏茲別克斯坦,開始中烏節水農業海外示范園里設備安裝、氣候調研及人文調查等工作。
來到烏茲別克斯坦,由于在國家政策、思維方式、理解程度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導致設備安裝位置及安裝流程等存在一些分歧。為了更好地達成共識,兩名研究生多次與塔什干灌溉與農業機械工程大學阿里木教授團隊討論設備安裝、混凝土施工、電焊安裝等工藝。同時,他們還主動加入對方的研究生課程,向團隊師生介紹中國農業機械使用情況和農作物產量情況,展示該技術在中國農業各領域應用后取得的效果和成績。一個個真實的數據、一張張鮮活的圖片讓對方相信了中國團隊的技術和方案。
為保質保量完成任務,荊宇鵬、聶欣欣早上5點起床做飯,一個半小時車程抵達60公里外的示范園,中午就在示范園吃點水果和馕,晚上甚至第二天凌晨才能回到宿舍。除了要忍受40℃以上的高溫,還要忍受蚊蟲的叮咬。僅僅八月份,兩個人就各瘦了15斤。
“青年人的奮斗意義在哪里,我們現在已經找到了答案?!彼麄儽硎?,盡管技術認同和技術推廣讓他們吃了一些苦,但是看到西農設備在這里落地,團隊的研究成果能應用到“一帶一路”建設中,那些所謂的“苦”也變成了有價值的“甜”。
在烏期間,兩人除了做好項目的事,還抽空跟隨合作大學的本科生前往示范田了解當地農作物的種植情況,到當地農戶家調研田地灌溉、施肥、農作物產量等情況,更加深刻認識到示范園中使用的高效智能節約的水肥一體化節水灌溉方式推廣的價值和意義。此外,他們還積極介紹中國文化,加入中文課堂進行中文教學,講述中國的傳統文化習俗和農業發展歷史,展示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的成果。
項目歷時180多天圓滿完成,二人順利回國。
烏茲別克斯坦一行,更加堅定了荊宇鵬、聶欣欣潛心科研的意志。他們表示:“以所學、所獲推動上合國家農業現代化,為‘一帶一路’貢獻西農力量,這是我們所學專業的價值所在,也是我們未來人生追逐的方向?!?